初次創業差點搞砸
1997年,李惠清前往西安處理積壓的成雞。他發現因為當地地處產糧區,養殖成本比較低,當時在重慶市場上賣價高達17元/500克的烏骨雞,在西安僅賣6元/500克,而且西安的白羽肉雞雞苗奇缺,這讓李惠清眼前一亮。于是,他立即動手開干,把重慶的白羽雞苗銷往西安,又將西安的烏骨成雞運回重慶銷售。兩地市場的差價讓李惠清賺取了豐厚的利潤,販來販去不但彌補了前期自身養雞的虧損,還有了一定的積蓄。
販賣雞苗、成雞雖然利潤豐厚,但李惠清并不滿意這種小打小鬧的經營方式,重返雞市搞養殖仍然是他的創業夢。有了前車之鑒,這一次他首先在重慶及周邊省市,對成雞產品的市場需求及養殖風險進行了一番調查。
成立養雞專業合作社
李惠清發現,近幾年烏骨雞市場價格穩中有升,雖然市場走俏,但光靠農戶散養,規模始終不大,抗風險能力不強。比如,如果雞場發一場雞瘟,小雞大面積死亡,養殖戶就會血本無歸。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占據市場的份額,走品牌、搞標準化養殖,才是養雞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2005年,李惠清在北碚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養雞專業合作社,入社的農戶只負責飼養環節,養雞專業合作社則負責辦種雞場,并為成員提供種苗、飼料、藥物、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李惠清稱,合作社與西南大學合作,專門培育出適合重慶市場的烏骨雞雞苗,這種雞苗成活率達到95%,肉質鮮嫩,飼養時間只需70天左右就能長到4斤多,上市銷售非常走俏。眼下,合作社的龍頭成雞產品便安鮮牌生態雞擺上了很多大型超市和農貿市場的貨架。
全市首條自動屠宰線
光是賣活雞滿足重慶及周邊市場需求,李惠清并不滿足。2008年4月,李惠清又啟動一個大手筆項目,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全市第一條自動化生雞屠宰線。
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就必須向后延伸,開展活雞的加工和營銷。李惠清稱,采用自動化屠宰線,活雞進入機械化自動流水線作業后,不僅自動脫毛還能自動消毒排酸,既保持了雞的新鮮味道,又能把雞體內細菌、寄生蟲自動殺死。李惠清稱,這些經過加工的冷鮮雞肉進入市內各大超市進行鮮銷,售價高達9.8元/500克仍然供不應求。
眼下,一部分經過自動化屠宰的冷鮮雞,經過真空包裝后,還打入北京、上海、西安等各大城市市場。
成本收益分析》》
雞苗:賣給農戶3元/只
飼料成本:該雞每增加500克重量約需1.5元飼料
藥品:每只雞約需0.7元
收購價:合作社按7.5元/斤收購
加工后:按照9.8元/斤上市銷售
純利:合作社每只雞純利1.5元左右,年收入可達150萬元
主持人語》》
完整產業鏈造就 獨特的盈利模式
從供應種苗、飼料、藥物、提供技術,到最后完成收購和市場銷售,李惠清用養雞專業合作社這種模式,打造了一條完整的養雞產業鏈,也造就了自己獨特的盈利模式。
其實,李惠清的養雞專業合作社這種模式,同此前被許多企業采用過的公司+農戶形式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他把農戶生產納入了現代農業產業鏈經營中,成就了產業整體競爭力,帶領農民共同富裕,不僅締造了利益共同體,而且控制了生產成本,謀求了利益最大化。
更為獨特的是,李惠清還具有濃厚的品牌意識,在散兵游勇式的各路雞販子隊伍中,他注重打造品牌,宣傳品牌,以品牌先行,從而帶動了市場需求,搶占了市場制高點。
創富秘籍》》
市場需求就是盈利點
從最初養殖失敗到東山再起,李惠清認為他的養雞專業合作社能夠站穩市場,關鍵是先瞄準了市場需求。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定位產品結構再進行養殖,確保了產品的銷路。李惠清稱,烏骨雞在北方沒市場,拿到重慶經過改良,恰好迎合了市民的消費需求。今年,我們剛剛注冊了雞販子商標。李惠清稱,下一步,他打算學習雙匯冷鮮肉的市場之路,在各大步行街開設雞販子量販店。
網友評論》》
我愛吃雞:我吃過他們的冷鮮雞,買回去第二天才拿來燉湯,味道還保持剛宰殺的原味,確實鮮美。
專愛挑刺:開設雞販子量販店的點子不錯,但會不會與廖記棒棒雞撞車呢?我覺得還得慎重考慮。